
去年三月聽柏拉雅 (Murray Perahia) 的鋼琴獨奏會,全晚演出最精采最熾熱的竟然是開場曲--巴赫的鋼琴組曲 (Partita) 第二號 BWV 826,高貴的氣質令我念念不忘。故此看到柏拉雅本星期新鮮出爐的唱片是鋼琴組曲第二至四號,二話不說即撲到唱片舖購買(古典樂迷甚少搶購新碟的)。
現在要好好地聽鋼琴上的巴赫有點難度,首先鋼琴為古樂學術派所鄙棄,再者聽眾怕悶喜歡古靈精怪的鋼琴版,例如怪傑顧爾德 (Glenn Gould) 反而成了標準。自柏拉雅的獨奏會,我聽了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杜蕾克 (Rosalyn Tureck) 和顧爾德同一樂曲的錄音,阿格麗希脫韁,顧爾德求其,杜蕾克穩固,偏找不到與柏拉雅近似的演繹:雍容華貴卻帶著適量的熱情和火花。
新唱片於去年六月和十一月錄製,應是巡迴演出、累積經驗後的總結,因此碟內的第二組曲確實保留了現場聽到的特質,但始終是雕琢後的錄音,熱情少了一點,但貴氣逼人一點不減,確實是「名家大宗」派的巴赫。
從前柏拉雅主攻浪漫樂風,自手部受傷,他從巴赫的音樂中找到慰藉。康復後推出包括郭德登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的一系列巴赫作品,好評如潮,成為巴赫權威。華貴的聲音背後,可否聽到他內心的平靜和諧?
下星期原定柏拉雅與聖馬田室樂團來三藩市演出兩場,指揮兼彈奏,因柏拉雅手指傷患復發,換上指揮馬連拿和新人鋼琴家王羽佳。也幸好因撞期沒有買到票,不然空等一場了。
相關文章:
柏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