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07

唐懷瑟


Tannhäuser in the Venus grotto. Wall painting by J. Aigner in the Study. Source.

三藩市歌劇院今季加強市場宣傳,務求增加入場人數。在電台常聽到的一系列廣告是這樣的:兩三人在傾談,其中一人說起一個「很吸引」的故事,其他人不斷追問,然後說:「那是甚麼電影?」說故事的回答:「不,這是一套歌劇!」接著是該歌劇的售票詳情等等。

以歌劇的故事為賣點,三藩市歌劇院的推廣始乎捉錯用神。老實說,那些故事聽起來真的不吸引,而且歌劇的故事向來就不太講情理。歌劇的精粹在乎表達的手法和情緒的牽引,所以老掉牙的愛情故事,聽起來卻肝腸寸斷,打進觀眾的內心深處;又或是故事背後的哲學意義,要通過音樂才能表達明白。歌劇的藝術價值絕對不在故事的本身。

以華格納的《唐懷瑟》為例,我初看故事大綱的時候只覺得一頭霧水:中世紀時代,一個歌唱得很好的男人唐懷瑟厭倦了和愛神維納斯 (!) 的糜爛生活,決定回到地上找聖母瑪利亞 (!!!) 贖罪,偏偏給人發現了他的過去,要以姦淫罪治死他,幸好舊情人 (?) 犧牲自己,讓唐懷瑟到羅馬找教宗贖罪,在世俗的性愛和寬恕的大愛中掙扎,最後女主角死了,他得到了贖罪和安息。

有冇搞錯?

但現場看了整套長四小時的歌劇後,我沒再理會故事的合理性。在華格納豐富的音樂表述裡,每位觀眾都會明白故事不是重點,反要思考背後華格納想說甚麼。性與愛的衝突?男人之苦?華格納對天主教的理解?贖罪與饒恕?層層推斷下去,真的可以越想越多。我不知道答案,但這才是歌劇的趣味。

順帶一提,之前未聽過《唐懷瑟》的音樂,所以現場聽的時候,每次聽到維納斯的主題,不斷想起賓尼兔的白痴舞......

9.27.2007


一隻靚琴就咁無左


這個也是夠搞笑的!

9.24.2007

但願人長久


很流暢。女指揮 Alsop 是一驚喜!


未作其他版本比較,但下月Emerson Quartet將現場演出


最近和布拉姆斯的交往越來越親密了。除了每天練習那首超濃厚質感的奏鳴曲,和他神交一小時,還聽了其他不熟悉的作品,當中的驚喜包括第三交響曲和三首弦樂四重奏。

初開始聽古典音樂,只喜歡聽大鳴大放刺激好玩的樂章,每到貝多芬或布拉姆斯的慢板,往往飛掉或者自動關閉耳朵。數年前準備貝多芬的 D 大調第五大提琴奏鳴曲,我倆對如何處理那個超長的慢板毫無頭緒,只好加快速度了事。當時也想過,這些部份他日老多些只會明白。

到今次準備這首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其一、三、四樂章皆喧鬧不堪,我卻獨愛第二樂章。布拉姆斯的濃情蜜意,「此恨綿綿無絕期」,和我產生一點點共鳴了。

上週準備中秋晚會的歌,選了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數天來我都在反覆思索歌詞。中學讀書時不明白,現在竟然和蘇軾搭通。

結論:我老了很多。

9.17.2007

撞車

前晚夢見自己撞車了。不算嚴重。夢裡的細節我都記得很清楚:落斜中,我因為鄰座喋喋不休,沒有留意前面車輛停在十字路口,左邊線有輛車要轉左,我的車速太快來不及煞車,於是要在兩車中間穿出去...

太遲了,我的車子右前面撞到那輛停車的左後面。奇怪是大家都沒有傷。下車看看,自己的新車還可以,對方的車後面凹了,於是一連串煩擾的保險事項開始,講數、打電話...

夢完了。我到早上駕車往柏克萊途中才突然想起這個夢,那一刻還很認真地想「我的車不是撞了嗎」。

以前沒有車的時候很想擁有一部車,每次租車和 Zipcar 時都很暢快。到真正擁有自己的車子,卻擔心何時會撞車、在哪裡泊車、何時要換油、為什麼養車這麼貴!租車和 Zipcar 的車都不是自己的,風流快活,自己的車卻給我這麼多壓力。

今年已經去過一個婚禮和一個訂婚派對,下年三月也要到洛杉磯參加婚禮。到了這個年紀,身邊有這種喜事也不足為奇。奇的是我沒有感到興奮。我看到的只是責任,很大的責任,很大很大的責任。

責任,嚇怕了我。

9.13.2007

Preludes



In order to compile a potential piano recital program, I turned my attention to the long-neglected (by me) masterpieces of Rachmaninov. Although I have known about the pieces for long and actually played two of them before, I was not aware of how great the rest of the Preludes are. So yesterday after I got off work, I bought this recording by Ashkenazy made in 1975, which has been refried (like refried beans?) infinite number of times by Decca.

The early preludes are a continuation of Chopin - emotional and burning, but Rachmaninov is more controlled and symphonic in nature. The sixth (in E-flat) and seventh (in C minor) preludes in Op.23 struck me with their similarity to his Second Piano Concerto (also in C minor). The climax can be built up so swiftly in a minute by never-ending succession of chords!

The second set, Op.32, is more revolutionary. Rachmaninov has absorbed the change in musical tast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re and there one can find traces of Debussy or Stravinsky. The prelude I still love most is No.5 in G - my perfect-score piece in Grade 8 exam.

9.11.2007

The Manhattan of the Desert



The world's first skyscrapers, at Shibam, Yemen. These are real buildings!

the world's first skyscr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