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008 8pm
War Memorial Opera House, San Francisco
三藩市歌劇院製作
華格納 《萊茵的黃金》
神話,盛載千古不變的道理,因此才能歷久不衰。神話,同時也有著華麗的包裝,不用腦袋思考只顧聽故事的大有人在,這也是神話能夠延續傳承的原因。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的《尼布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是真正的「史詩」鉅獻,四部歌劇(序幕加三部曲)加起來十六小時,要分四晚來演出。故事以(東拼西湊的)史前神話為背景,幾族「人」追逐一隻指環(這不是《魔戒》啊),人物關係複雜,音樂的表達空前豐富。作為觀眾,除了為盛大的製作而歡呼,為歌手、指揮和樂團的耐力喝采,看過後向人炫耀「我看過很長(又不能去洗手間)的《指環》」外,究竟會思考到甚麼?

傳統的製作依照故事的原意,把人物(如眾神、小矮人、巨人、人類)清楚的表現。這種做法把故事闡析權交給觀眾,壞處卻是導致觀眾抽離地看戲,接收信息的能力大打折扣。如果故事本身不是太有深度,照故事原意演繹並無不妥,但以《指環》而言,濃烈的哲學意味會蕩然無存。新製作的《指環》都傾向突破傳統,盡量將場景與觀眾起切身的關連,以強烈的提示引導觀眾一種思考的方向。
以本製作為例,這個稱為「美國指環」的構思建立在美國淘金的歷史上,小矮人(尼布龍根族)Alberich 是加洲淘金熱的代表,眾神之首 Wotan 變成了大商家,建立自己的事業期間,被剝削的工人代表(巨人族)爭取權益,狡猾的火神 Loge 化成律師助紂為虐大玩文字遊戲。然而,這還只是故事的序幕《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三部曲還未開始!

我來加洲年資尚淺,美國歷史只是略知一二,先前對《萊茵的黃金》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我一直只當巨人是愚蠢的一族,Wotan 也不見得聰明到那裡,因此他們的協定(Wotan 答應巨人建成新居後以女神 Freia 相贈)令我搔破頭也不明白:既然明知眾神不能失去 Freia,為何還要如此協定?這個製作裡,巨人族穿上建造業工人的制服,出場一刻是坐在起重機吊著的鐵樑上緩緩落下,我便恍然大悟,疑問即時解開:無權無勢的工人,被商家開空頭支票胡混,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最醜陋的一面!Wotan 利慾薰心,走投無路之時聽從律師 Loge 指使,以犯下另一大錯為求補救。一切都和現實生活的情形吻合!
當然,這種轉換場景的製作一定會遇上一些問題,小節之處會有點不合理,例如為什麼商家會拿著一支矛?雷神為什麼會有個噴煙花的大鐵鎚?要把小節一一轉成合理也有難度。不過還有時間:2010年才是《女武神》,2011年一次過來全套四部。場刊說會把場景伸延到美國的現在及將來,九一一與反恐戰,與華格納會如何結合?
題外話:香港樂迷自迪華特上任以來,等待《指環》等到頸長。他朝有日,香港(或者其他具中華文化背景的地方)終於製作《指環》,如何構思才會令不熟悉德奧文化的華人起共鳴?香港這個地方,貧富懸殊嚴重,功利主義失控,官商明目勾結,社會問題無日無之,可供發揮的題材實在不少。音樂學者朋友 E 說得好:只要點點暗示,鉅著自會發揮它的魅力。還真期待有這樣的一天!

延伸閱讀:
Janos Gereben: Mythic Splendor(圖:三藩市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