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05

名歌手



《紐倫堡的名歌手》乃華格納成熟期唯一的喜劇,也是他繼《尼布龍根的指環》後最受歡迎及最常演出的作品。華格納作品中我只對《指環》有較深入的認識,見一本地歌劇團柏克萊歌劇團演出該歌劇,非常有興趣,於是上星期三到了附近的 Julia Morgan Theater 觀賞該演出。

《名歌手》雖是一齣喜劇,其題材一點卻不輕鬆:「名歌手」乃德國十四至十六世紀的重要音樂文化傳統(詳情請參閱 Wikipedia 解釋)。華格納罕有地把故事背景設於十六世紀的城市紐倫堡而非神話,表面上是一個輕鬆愛情劇,但主題其實是文化傳承及新舊衝突等辯論,正是十九世紀音樂界的重要議題。華格納及李斯特等代表了新發展方向,力主音樂不應被傳統所轄制,反對布拉姆斯及舒曼等人對傳統曲式過份擁護。華格納於《名歌手》中以主角 Walther 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最後更嘗試尋求中庸的解決方法。觀賞歌劇演出前沒有做過甚麼功課,只略看過故事大綱,談不上有深入認識,純粹以欣賞一套新作品的心態去看。

地區歌劇團根本沒財力去演出華格納的大型歌劇,柏克萊歌劇團做了三件事:一,把全長五小時的原作縮短為三小時;二,減少樂團人數至每種樂器一至兩人;三,把背景搬到二十世紀。看後只覺勇氣可嘉,但誠意欠奉。

簡化原作的原意是令主題更突出,反而柏克萊歌劇團使主題更模糊。反戰嬉皮士的描畫不倫不類(請看上圖的反戰符號),服裝及舞台設計令人摸不著頭腦,到第三幕所有人突然穿起嬉皮士服飾,觀眾才恍然大悟。因為少了一大段關於名歌手曲式的描述,文化傳承的主題幾乎不見了,我只好真的把歌劇當作三流愛情小品來看。樂團及演唱者處於非常業餘的水平,但無寄望亦無失望,倒是演唱 Sachs 的 Clayton Brainerd 超班壓台,是唯一的驚喜。

今次是我第一次現場接觸華格納,雖然演出遜色,我仍感受到華格納音樂的張力及源源不絕的能量。

我堅信小型製作亦可表現出誠意,不然為什麼我要玩室樂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