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典音樂給人沉悶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容易聽到怎樣的古典音樂?那些悠揚悅耳的旋律、名曲,例如 Pachelbel 的《D大調卡農》?很多人喜歡工作時聽古典音樂電台鬆弛神經,我遇過的牙醫都喜歡一邊播古典音樂電台一邊在我的牙裡舞刀弄槍。三藩市古典音樂電台 KDFC 的口號是「輕鬆,舒適,古典」 (Casual, Comfortable, Classical),終日播著非常順耳的作品。
這些音樂,好聽點說是寧靜和諧,難聽點說便是牆紙,左耳入右耳出。既然不會引起注意,自然不會留下印象。那麼古典音樂有甚麼好聽?不是沉悶是甚麼?
問題是,這些只佔古典音樂的一小部份而已。
每當聽到別人說「我喜歡古典音樂呀,很舒服」,我都會感到有點憤怒和被侮辱,有點像聽到洋人對我說:「我喜歡中國菜呀,Panda Express(美國流行的中國菜快餐店)的宮保雞很好吃」之類的反應。
大家熟悉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怎也不會和「舒服、悠揚、鬆弛」等形容詞扯上邊吧?我十月到洛杉磯時卻難得地見識了「舒服、悠揚、鬆弛」的《命運交響曲》:晚會開始時的酒會,賓客閒談聚舊,以「宮保雞」式古典音樂作背景應是很好的選擇。奇就奇在,自己帶備唱片的搞手居然播出足本版《命運交響曲》!
我一邊聽著那四顆「命運叩門」的「登登登凳」在不斷重複,一邊觀察著這荒謬的場面:貝多芬在狂呼「命運,你玩我呀?」的同時,賓客們絲毫感受不到那種狂怒。是一個癲狂症病人在自說自話,還是賓客們聾了?
12.23.2007
摸底
最近組織新 band ,在原有的鼓手、結他手和女主音班底下作新嘗試:我加入作鍵琴手,而女主音兼作低音結他手。
第一次排練總是困難的,首先要互相摸底,知道實力如何也容易討價還價;其次是要調校至他們三人已建立好的溝通頻率,加深認識;還要懂得客氣,謹慎地提出意見而不咄咄逼人,觀察對方是否願意聽你的說話,為求不是各人自顧自地自我感覺良好就此作罷。
兩小時的排練結束,算是對各團員性格和能力有點概括的印象,但要把歌曲弄至滿意的水平,當然要多一兩次的排練。這個時候,緬懷舊隊友是少不免的,也會把新舊作比較。
我懷念深情投入的營養姐姐 J 、三言兩語便解決問題的大作曲家 A 和不停講說話的總統 T ...
過去總是美好的,因為人只會記得以往的成功,淡化了過程的艱辛(見郝明義的好書《工作DNA》)。平心而論,雖然現在解決問題的速度較慢,但計進以前那些亂唱的「休息時間」,現在排練的時間不見得比以前多。
我想到的問題是:
阿巴多 (Abbado) 從卡拉揚 (Karajan) 接掌了柏林愛樂,拉圖 (Rattle) 又從阿巴多手中接棒,他們面對這黃金樂團,是怎樣摸底、認識、溝通和磨合的?
第一次排練總是困難的,首先要互相摸底,知道實力如何也容易討價還價;其次是要調校至他們三人已建立好的溝通頻率,加深認識;還要懂得客氣,謹慎地提出意見而不咄咄逼人,觀察對方是否願意聽你的說話,為求不是各人自顧自地自我感覺良好就此作罷。
兩小時的排練結束,算是對各團員性格和能力有點概括的印象,但要把歌曲弄至滿意的水平,當然要多一兩次的排練。這個時候,緬懷舊隊友是少不免的,也會把新舊作比較。
我懷念深情投入的營養姐姐 J 、三言兩語便解決問題的大作曲家 A 和不停講說話的總統 T ...
過去總是美好的,因為人只會記得以往的成功,淡化了過程的艱辛(見郝明義的好書《工作DNA》)。平心而論,雖然現在解決問題的速度較慢,但計進以前那些亂唱的「休息時間」,現在排練的時間不見得比以前多。
我想到的問題是:
阿巴多 (Abbado) 從卡拉揚 (Karajan) 接掌了柏林愛樂,拉圖 (Rattle) 又從阿巴多手中接棒,他們面對這黃金樂團,是怎樣摸底、認識、溝通和磨合的?
12.19.2007
破長梯
友人側田說他在麻省理工的老細很嚴苛,要求他的研究生每天十時到四時(午飯時間除外)一定要在辦公室裡出現。如果他進來辦公室找不到你,五分鐘後回來仍然不在,他就會質問你到了哪裡,把你當成存心欺騙上司的員工。
買杯咖啡、上廁所總要時間吧,況且大學工作最吸引的不是自由和彈性嗎?走到室外工作也可以吧?友人說這位教授性格有點古怪,他不許就不許。這次友人請假回灣區兩星期,教授對他說:下學期你一小時假都不能請。友人還要找工作面試呀,這麼小小的彈性都沒有,你叫他怎樣為畢業打算!
我估計,如果不只是因為教授脾氣怪,他這樣做恐怕有原因,可能以往出現過甚麼都不做的研究生,期限到了卻甚麼也交不出,教授才逼現在的學生有紀律吧。但終歸不是好方法,除了令學生怨聲載道,友人也有暗方破解:他多報了一兩班不用讀書的「合格/肥佬」課,有必要時對教授說「我要上課」,教授也無可奈何,友人便趁此空檔辦事了。
遇見過一些終日「奪命追魂 call」的女孩,任何時候男朋友不接電話等於他在做不見得光的事,苛刻程度與上述古怪教授無異,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買杯咖啡、上廁所總要時間吧,況且大學工作最吸引的不是自由和彈性嗎?走到室外工作也可以吧?友人說這位教授性格有點古怪,他不許就不許。這次友人請假回灣區兩星期,教授對他說:下學期你一小時假都不能請。友人還要找工作面試呀,這麼小小的彈性都沒有,你叫他怎樣為畢業打算!
我估計,如果不只是因為教授脾氣怪,他這樣做恐怕有原因,可能以往出現過甚麼都不做的研究生,期限到了卻甚麼也交不出,教授才逼現在的學生有紀律吧。但終歸不是好方法,除了令學生怨聲載道,友人也有暗方破解:他多報了一兩班不用讀書的「合格/肥佬」課,有必要時對教授說「我要上課」,教授也無可奈何,友人便趁此空檔辦事了。
遇見過一些終日「奪命追魂 call」的女孩,任何時候男朋友不接電話等於他在做不見得光的事,苛刻程度與上述古怪教授無異,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12.12.2007
末日裡的天堂
如果沒有南方介紹,這張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唱片,既不是大廠,曲目又沒有在封面寫清楚,我分分鐘錯過了呢。
近年專攻古樂派的梅洛娃 (Viktoria Mullova) 和著名鋼琴二重奏孖女的姐姐拉貝克 (Katia Labeque) 合作,可以有怎樣的火花?梅洛娃演奏舒伯特、史達拉汶斯基和拉威爾會是甚麼樣子的?特別是錄音裡的拉貝克姊妹一定打孖上,可沒有聽過姐姐獨立行事。唱片雖然貴了點,但既然南方用來作發燒碟,想必物有所值,我對這唱片甚有期待。
首次接觸舒伯特的小提琴鋼琴二重奏作品,《幻想曲》可嚇了我一跳:想不到以簡單旋律和古典結構馳名的舒伯特,竟然寫出這樣炫技的作品!這首《幻想曲》是舒伯特為一位小提琴高手度身訂造,以高超技巧揉合晚期舒伯特(還只有三十歲!)的「末日裡的天堂」風格,使它雖然難度直迫貝多芬的《克羅采奏鳴曲》(Kreutzer),仍然有安詳和諧的感覺。梅洛娃的純淨音色正好配合這種感覺,加上拉貝克姐姐的清脆琴音,俐落得很舒服。正!
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我當然熟悉,以「過來人」的身份欣賞別人演奏,自有一番體會。梅洛娃和拉貝克姐姐在第一樂章竟然營造了詭異的氣氛,小提琴鬼氣迫人,鋼琴好像在躲避鬼的追逐;和我的理解差天共地,但聽起來合情合理。第二樂章的「藍調」好像浪漫精緻得過了頭,也許正是拉威爾在法國聽到的「橘越淮而為枳」的美國藍調,但梅洛娃的音色掌控好得無比。第三樂章的「無窮動」自是炫技了。
碟內還有史達拉汶斯基的《意大利組曲》和舒曼太太的《浪漫曲》,風格多變但同樣精采。
12.01.2007
奧秘
大家一定看過一種「遊戲書」,通常都是尋寶故事,每頁有不同劇情,頁的盡頭是選擇,讀者要根據指示,決定下一步跳到那一頁繼續故事。而結局有多種,視乎讀者聰明和幸運的程度,好的找到寶物,差一點的可以保命但空手而回,最差的甚至中途喪命,要從頭再玩。
這種互動的遊戲十分刺激,一定會一口氣看完,似乎命運就掌握在你手中,人人看這本書都有獨特的路線。但結局其實都是三數個,而且不是預先計劃好嗎?究竟每位讀者在這個遊戲裡的命運,是早已預定的,還是讀者自己選擇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還有一步就到結局,這是最後一個選擇:
你被包圍了,你要跳窗,還是從樓梯逃走?
跳窗:奇蹟沒有發生,你從高處墮下,死在路中心。
樓梯:剛跑到地下,你被包圍警員同時開火,中彈身亡。
兩種結局都是死亡,可以說,是作者的「旨意」,你走到最後一道選擇之前,你已經被預定「死亡」了。誰還可以說你一直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可以爭辯:作者才不會這麼無聊,既然有選擇,結局當然是不同的。又或者說:作者不會這樣狠心吧,應該有「惻隱之心」吧?那,這樣又如何?
跳窗:奇蹟發生了,你從高處墮下,跌進垃圾堆中,成功逃脫。
樓梯:剛跑到地下,你被包圍警員同時開火,中彈身亡。
兩個選擇都看不出結局好壞,顯然是賭運吧。結局看來真是掌握在讀者的手(和他的運氣)!但無論選擇如何,結局不是作者預先定好了嗎?
「預定論」和「自由意志論」的衝突,對作者和讀者以外的人才有意義。假若讀者只有一次閱讀此書的機會,他是不可能在遊戲的中途知道結局的。再進一步說,讀者連結局寫好了沒亦無從得知,就算作者隨意更改結局,這位讀者亦不可能知道!
「預定論」和「自由意志論」,超越了這位讀者的「認知範圍」。讀者受時空之限,無論科學如何昌明,腦袋如何發達,這仍是「奧秘」。
讀者可以做的,只是繼續跳到下一頁。
延伸閱讀:
從風雨而飛《一個因與果的矩陣》
這種互動的遊戲十分刺激,一定會一口氣看完,似乎命運就掌握在你手中,人人看這本書都有獨特的路線。但結局其實都是三數個,而且不是預先計劃好嗎?究竟每位讀者在這個遊戲裡的命運,是早已預定的,還是讀者自己選擇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還有一步就到結局,這是最後一個選擇:
你被包圍了,你要跳窗,還是從樓梯逃走?
跳窗:奇蹟沒有發生,你從高處墮下,死在路中心。
樓梯:剛跑到地下,你被包圍警員同時開火,中彈身亡。
兩種結局都是死亡,可以說,是作者的「旨意」,你走到最後一道選擇之前,你已經被預定「死亡」了。誰還可以說你一直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可以爭辯:作者才不會這麼無聊,既然有選擇,結局當然是不同的。又或者說:作者不會這樣狠心吧,應該有「惻隱之心」吧?那,這樣又如何?
跳窗:奇蹟發生了,你從高處墮下,跌進垃圾堆中,成功逃脫。
樓梯:剛跑到地下,你被包圍警員同時開火,中彈身亡。
兩個選擇都看不出結局好壞,顯然是賭運吧。結局看來真是掌握在讀者的手(和他的運氣)!但無論選擇如何,結局不是作者預先定好了嗎?
「預定論」和「自由意志論」的衝突,對作者和讀者以外的人才有意義。假若讀者只有一次閱讀此書的機會,他是不可能在遊戲的中途知道結局的。再進一步說,讀者連結局寫好了沒亦無從得知,就算作者隨意更改結局,這位讀者亦不可能知道!
「預定論」和「自由意志論」,超越了這位讀者的「認知範圍」。讀者受時空之限,無論科學如何昌明,腦袋如何發達,這仍是「奧秘」。
讀者可以做的,只是繼續跳到下一頁。
延伸閱讀:
從風雨而飛《一個因與果的矩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