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家布蘭度(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明年退出演奏生涯了。
在世的鋼琴家當中,我最敬重的就是布蘭度。但我愛上他的演奏,還是不久以前的事。
我是同時間認識舒伯特和布蘭度的。我早知道他們的名字,說到認識,卻是去年十二月被野田妹刺激之下,才買了布蘭度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錄音。接著不能自拔地抑鬱了半年。
在我的世界裡,布蘭度演繹的抑鬱的舒伯特,才是真正的舒伯特。
布蘭度的曲目範圍,大部份是海頓、貝多芬、莫札特和舒伯特等古典德奧作品。他的理念是讓聽眾直接認識作曲家和樂章的偉大,而不是賣弄演奏者。故此他的演奏風格樸實無華,沒有誇張的強弱和速度變化,沒有沉醉於音色的營造,沒有令人震懾的炫技,也因此有人嫌布蘭度悶,沒有特色,不夠刺激。
正因這種理念,我第一次聽舒伯特的時候,不是聽到布蘭度的風格,而是舒伯特的偉大!做到這一點,布蘭度忠實地完成了演奏者的使命,光是這一點已經表現出布蘭度的偉大了。
我開始搜集更多布蘭度的錄音。對耳熟能詳的曲目,聽布蘭度的第一個感覺總是很不爽,有點苦澀,但多聽一兩遍便開始明白他的用意。如果你有聽過他的現場演出(我有幸今年聽了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會發現布蘭度的每一粒琴音都有一層光暈迴音(我稱之為「有一道氣」),這是他的獨門。有了這層光暈,音符聽起來重了很多,故此初時會不爽,但亦因這層光暈,微不足道的音符都變得有意思,把平時沒有留意的細節也聽出來。布蘭度新近的莫札特奏鳴曲錄音,正有這種效果,但奉勸不要連續聽完全碟四首奏鳴曲,因為聽完一首奏鳴曲已經喘不過氣了。
如果說布蘭度沒有音色,沒有高超技巧,那絕對大錯特錯。不為也,非不能也。樂章要他跑手指,他就會跑(貝多芬《熱情》奏鳴曲);要靚音色,他就有那種音色(舒伯特即興曲);要幽默的時候,他就會變得很趣怪(貝多芬奏鳴曲 Op.79)!
音樂會月曆上,將會少了一個令我熱切期待的名字,作為小樂迷的我實在失望。但願他老人家身體強健,間中也露兩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