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2008

成熟

你覺得自己成熟嗎?

被這問題問起,頓時語塞。直覺告訴自己我算是成熟的,想下去又好像不是。自小同齡的朋友都認為我成熟穩重,但也試過被老師說我未夠成熟,處事不夠細心,考慮不夠周詳。

如果說成熟是經驗的累積,考慮問題時能否平衡多方意見與利益,年長的人一定是最成熟,看甚麼人都不夠成熟了。而年青人則初出茅廬,肯定是最不成熟。但事實上,我們也見過不成熟的長者,亦常會稱讚年青人成熟。

看來,成熟的程度,是與同齡和文化背景相近的人比較才會有意思。那是一把客觀的尺。問自己:我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思考,比同齡的人考慮得更深入嗎?更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嗎?更懂得聽取合理的意見嗎?更懂得作決定嗎?

有些小孩,說話像大人一樣,好像經過深思熟慮,其實是模仿大人,那些「思考」是父母教的,是拾取而來的二手貨。那不是成熟,而是故作老成。

另外有些話,聽起來很幼稚,卻發自內心,因為那真是來自小孩程度的思考。這些時候,不用苛責小孩不成熟,溫柔地提點就可以了。

也有些時候,小孩經歷太多,想得太多,成熟得跟年齡不相符了。舒伯特死時才三十一,那一年寫的音樂,意境卻像七十。同樣悲哀。

舒伯特:第三、五、六號交響曲
皇家愛樂 (Royal Philharmonic) / 畢勤 (Sir Thomas Beecham)

年輕的舒伯特,這三首交響曲寫法其實還未成熟,不過成熟度應該以當時年紀來衡量的,不是嗎?

5.28.2008

一世



畢業的季節,同學都手捧艷麗的鮮花,以燦爛的笑容照相不停。

這些鮮花,有生命的意義嗎?

假若有意義,這種意義,是鮮花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周遭的我們賦予的呢?

對鮮花來說,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常說花的生命太短,不值得花錢去買,但鮮花的意義,又豈在短暫或金錢?要說鮮花大多只能活數星期甚至數天,人生雖有數十寒暑,對比永恆同是微不足道,和鮮花又有何分別?正因鮮花生命短暫,我們可以無數次觀察其生命的過程,更當從中思考。

畢業禮的鮮花,豐富了整個畫面,繽紛的色彩襯托了畢業生的喜悅和觀禮者的興奮。假如有照相的話,花的美麗便永遠地留下了;就算沒有照相,花的美麗也會永遠活在參加者的記憶裡。

你問,當這些人都離開這個世界後,鮮花的意義便消失?不是。既然已被賦予生命的意義,那意義不會隨賦予者的離開而消失。

「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5.27.2008

孤寂

跟律師P提起,我想傻傻地回去讀音樂學院,他說:「你感到孤寂吧?」

一個人在他鄉,下班後可以做甚麼?不愛夜生活的我,除了做飯、練琴、上網、看書,真的沒有甚麼。在音符裡,我可以找回清晰的目標:今天練這段,明天喜見自己有進步,再練下一段,有朝一日可以完完整整地彈完全曲,滿足之情,非只懂看電視劇的朋友可以瞭解的。

加上,離家真的太久了。大學生活那第二個溫馨的家,也離開了。在迷霧裡,好好練琴吧。

今夜的音樂是楊納傑克 (Leoš Janáček) 的鋼琴曲,當中有一套名為《迷霧裡》...

楊納傑克:回憶
席夫 (András Schiff)

5.26.2008

聽甚麼

駕車出門前,在唱片架前猶疑了一會,考慮要帶哪一張到車上聽。

因為搬家頻繁,舊的唱片都放到儲物盒子裡,要聽才找出來,現在唱片架上的都是近一年購入的。近日天氣好,自然想聽明快的音樂,但架上的,大部份是舒伯特、布拉姆斯、馬勒,全是鬱鬱不歡的音樂。連那張布蘭德爾 (Brendel) 的莫札特,也是他唯二的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二十和二十四號)。這年來心情不好,不知不覺買的聽的全是幽暗的音樂,反過來又延續了鬱悶的心情。吃甚麼會影響身體健康,聽甚麼則影響心靈健康。

架上的舒伯特鋼琴作品集不下八張,我瘋舒伯特,是因為他的凄清。布拉姆斯一生只真愛一個女人,卻不能宣之於口,只把情感全倒瀉在五線譜上。天天被兩位因孤獨而偉大的作曲家洗腦,心境不變成孤獨老人才怪。

要明快的音樂驅走心中的迷霧,律師P提議聽海頓的交響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注重對比和平衡,光明的大調裡會跳出一條小調的尾巴,柔聲的樂段會突然一下巨響嚇你一跳,好玩到不得了,而且因為要平衡,情感上不會像浪漫時期去得很盡,保證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這星期讓第一零四號「倫敦」交響曲在腦海裡盤旋(某程度上拜千秋王子所賜,在《交響情人夢.歐洲篇》他以這首交響曲通過預賽),高貴的D大調,心情頓時輕鬆了不少!

海頓全集一百零四首交響曲
Philharmonia Hungarica / Antal Dorati

我只聽了十數首,何時才會聽完?

5.25.2008

一生一藝術

沒有一技傍身的男人,就像沒有靈魂的喪屍。

「技」當然不是指工作上的才能,而是指男人窮一生之力去追求的一種藝術,一種學問,一種迷戀的興趣。攝影、跑車、音響,是最普遍的選擇。我老爸是中國象棋,我是彈鋼琴和聽音樂。

不用推廣「一生一藝術」,男人到了某個年齡,不用旁人鼓勵,男人基因自然會使你迷上一種藝術,還會迷足一世。工作一有空閒,心思便全部投放到這興趣上,金錢、光陰毫不吝嗇,埋首翻書研究,走遍同路人的聚腳點,收集情報之餘也分享自己的發現。當別人報以崇敬羨慕的目光,尊你為高手、前輩、達人,那種自豪感,比公司加兩倍人工還要難忘。對男人來說,管他甚麼高薪厚祿,這個興趣,才是自己生活下去的意義!

我小時候彈琴不好,手指動得快跑得準,但老師說「沒有音樂感」,老媽不甘兒子比賽受辱,逼我學唱歌、聽音樂會、聽CD,我的音樂感也沒有多大進步,還是老師說這裡要慢我就彈慢,那裡要快我就彈快。後來,讀男校的我在兒童合唱團裡認識了一些女孩子,妹妹報串,老媽立時不准我到合唱團,把我丟到跟歌唱老師單獨上課。

到了十五歲,男人基因發揮功效,自己迷上了古典音樂,一發不可收拾,收唱片、聽音樂會成了習慣。發現了室樂後,自組樂團、辦音樂會更是盡心盡力。音樂也給我很大的額外回報:中學和大學時期好一些獎學金,也是靠這些「課外活動」掙回來。

然後出來工作了,每天逼自己練琴、聽音樂,花錢買鋼琴,繼續安排不同演出,老媽卻說:安於現狀,沒有鬥志!

原來,藝術只是手段,彈鋼琴目的只為在學校爭取榮耀,到在社會工作的時候,便反過來成了負累、逸樂、沉迷、浪費!

男人的「一生一藝術」,原來不是基因,而是被女人逼出來的。只有在自己創造的藝術天地裏,男人才可有動力堅持自己的原則,哪管女人說三道四。

我的啟蒙老師...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Scottish Ensemble / Jonathan Rees

5.24.2008

時日終結



5/19/2008 8pm
Green Room, War Memorial Veterans Building, San Francisco
Elliot Carter Con Leggerezza Pensosa (1990)
Laurie San Martin Objets Trouves (2008)
Olivier Messiaen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1941)
Left Coast Chamber Ensemble
(Anna Presler, violin / Tanya Tomkins, cello / Jerome Simas, clarinet / Eric Zivian, piano)

某些音樂需要聽眾全神貫注聆聽和思考,在現場感受這種音樂所給予的震撼和感動,家中的音響如何完備也不能複製。梅湘 (Olivier Messiaen) 的《時日終結四重奏》屬於此類,即使演出者未必像錄音裡的頂尖好手般完美,他們讓我和梅湘終於連上了,真正認識這首傳世巨作的意義。

先來看作品的背景: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梅湘被囚集中營,認識了一位小提琴手、一位大提琴手和一位單簧管手,加上自己彈奏鋼琴,以此特別組合寫下《時日終結四重奏》。靈感來自《啟示錄》第十章: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大力的天使從天降下,披著雲彩,頭上有虹,臉面像日頭,兩腳像火柱。他手裡拿著小書卷,是展開的。他右腳踏海,左腳踏地,大聲呼喊,好像獅子吼叫。呼喊完了,就有七雷發聲。七雷發聲之後,我正要寫出來,就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七雷所說的,你要封上,不可寫出來。」我所看見的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舉起右手來,指著那創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遠遠的,起誓說:「不再有時日了。」但在第七位天使吹號發聲的時候,神的奧秘就成全了,正如神所傳給他僕人眾先知的佳音。
可見樂曲描寫末日裡天使宣佈時日不再存在的一刻,而不是泛指「末日」。末日總給人一種恐怖的不安,但梅湘的看法包含了永恆的希望。因此把樂曲譯作《末日四重奏》是不確切的意譯,建議譯作《時日終結四重奏》。

如果參考了樂曲寫作的背景,想當然地說樂曲表達了梅湘對二次大戰的恐懼,那是極不恰當的分析。綜觀全曲,梅湘都沒有明確表現恐懼,反之,他對「永恆」的應許有著極大的盼望:現今發生的事情都不會長久,萬物都會廢去,但耶穌的關愛卻永遠長存。第一樂章描寫和諧寧謐的天堂,第二和七樂章描述天使的大能,第三樂章是雀鳥的生命力戰勝了時間的空虛,惟有第六樂章是形容「憤怒」,但那只是宣告了永恆的耶穌(第五和第八樂章)以關愛和崇敬來臨。

就是這種毫無雜念、非常單純地對永恆的盼望,使這首樂曲揮發出既不是怨念悲觀恐懼又不是樂觀天真,而是在黑暗時代裡一種詭異的安寧和慰藉。第八樂章的小提琴獨奏,是耶穌坦然的愛,甘心降世為人為罪人而死,我的感覺是像捲起來回到母親的肚子裡,一切都不用想,供應從不缺乏。很獨特、很詭異、很奧秘的梅湘。我想像如果天使來臨的時候,天堂的音樂真是像第二樂章那樣,我怕一時三刻我會接受不了!

介紹兩個好錄音,但有機會一定要現場感受:
1. Yvonne Loriod, Christoph Poppen, Manuel Fischer-Dieskau, Wolfgang Meyer (EMI)
2. Myung-Whun Chung, Gil Shaham, Jian Wang (王健), Paul Meyer (DG)


5.12.2008

貝赫茲



5/11/2008 7pm
Herbst Theatre, San Francisco
Mozart Piano Sonata in D major, KV 311
Debussy Estampes
Szymanowski Variations in B flat minor, Op. 3
Chopin 24 Preludes, Op. 28
Rafal Blechacz, piano

2005 年蕭邦大賽(李雲迪之後一屆,李嘉齡同屆)冠軍兼橫掃所有獎項的波蘭鋼琴超新星貝赫茲 (Rafal Blechacz),首次巡迴美國演出,我當然不錯過三藩市一站。

就如李雲迪和郎朗演出時會遇見大量華人聽眾,昨晚可說是波蘭人的盛事。甫走進音樂廳就碰到波蘭籍同事 Piotr,他穿上整套禮服,我的牛記相形見「小家」。他對我說隨處也聽到波蘭語,我也看到很多很多東歐樣子的聽眾。音樂會開始前還請了波蘭領事致詞,語氣非常真摯地說「貝赫茲代表共產政府倒台後成長的新一代,肩負了波蘭藝術的傳承」云云,台下的觀眾隨即報以熱烈掌聲。看別人逃離共產政權到美國後,真心真意牽掛祖國的文化而不是政權,反之我國子民在美國不論華僑留學生憤青,一律統一口徑盲目擁戴五星旗,真教我汗顏。

說回貝赫茲,他的莫扎特無添加味精,首尾兩樂章輕快得很自在,大珠小珠落玉盤,慢樂章則非常有詩意,旋律塑造得美極了!德布西《版畫》與齊瑪諾夫斯基《變奏曲》均突顯了貝赫茲的長處:詩情畫意,透明音色。

下半場的蕭邦《前奏曲》,與慣常聽開的演奏方法很不同。常見的是用大量踏板,營造煽情效果,但貝赫茲的是清澈純淨的蕭邦,少踏板,粒粒清楚,增加了空間感。聽說波蘭鋼琴派的特色就是這樣,貝赫茲的演奏也讓我想到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當然後者出神入化的音色是年輕的貝赫茲不可能有的。說到感情和味道,貝赫茲過些年日就會自然發展出來,現在無謂苛求。

貝赫茲的確是前途無可限量的超新星!

5.11.2008

安斯涅



4/27/2008 7pm
Davies Symphony Hall, San Francisco
Bach Toccata in E minor, BWV 914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3 in E-flat Major, Op.27 No.1
Sibelius Final piece from Kyllikki; Elegiaco; The Birch Tree; Barcarola
Grieg Ballad in the Form of Variations on a Norwegian Folk Song
Debussy Preludes (Selections from Books 1 and 2)
Leif Ove Andsnes, piano

5/8/2008 7pm
Davies Symphony Hall, San Francisco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Brahms Symphony No. 4
Leif Ove Andsnes, piano
San Francisco Symphony / Michael Tilson Thomas, conductor

挪威鋼琴家安斯涅 (Leif Ove Andsnes) 在三藩市於短短兩星期內舉行了一場獨奏會和一套四場協奏曲演出,均有我喜歡的曲目,故此兩場都去,深入認識這位鋼琴家的不同面貌。

廿七號晚的獨奏會,觀眾少得可憐,入座率大概只有六成,實在令我非常詫異。安斯涅在三藩市人氣不高,我想是他的演奏風格限制了對聽眾的吸引力。聽他的錄音,發覺安斯涅不賣弄花巧,樂曲的演繹屬於一矢中的毫不含糊的一類,實力絕對使人認同,但難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同行樂友以「李克勤」形容。

開首的巴哈和貝多芬均令人失望。巴哈的觸技曲似乎是模仿風琴,但變化不大,有點不倫不類。貝多芬的結構有少許鬆散,但這是一首幻想曲式的奏鳴曲,安斯涅游走於結構與幻想中間拿不定主意。過後的北歐鋼琴曲,甚少在獨奏會聽到,安斯涅的表現也教人眼前一亮!西貝流士的小品很精彩,結構工整之餘,想像力也很豐富。葛利格的《敘事曲》是一首長十五分鐘、變奏曲式的大型作品,安斯涅彈得很有北歐流浪的味道。下半場的德布西《前奏曲》,也是一系列的小品,安斯涅的演繹是我聽過最頂尖的!每一曲的意境都營造得引人入勝,音色也朦朦朧朧的絕不刺耳,出色!音樂會完結後的簽名會裡,我們提議安斯涅灌錄德布西,他表示最近才開始練德布西,言下之意是短期內不會有吧。

從獨奏會來看,我對安斯涅處理大型作品有保留。怎料,他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出人意料地精彩!整整五十分鐘長的作品,安斯涅以他厚實的琴音緊緊扣著各部份,聽眾的專注因此沒有鬆懈,高潮迭起的控制也很適當。反而是狄信‧湯瑪士與樂團準備不充足(我聽星期四第一場),而狄信‧湯瑪士處理布拉姆斯我一直有保留,這首協奏曲是樂團拉下了整體水準,更顯出安斯涅的功架。

下半場的《第四交響曲》,由頭嘈到尾,全曲都是高潮。狄信‧湯瑪士再次證明,聽他的布拉姆斯不宜抱有期望。今日古典 (Classics Today) 形容狄信‧湯瑪士恩師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的 DG 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雙層朱古力香蕉船上加焦糖漿果仁特多櫻桃M&M。」我沒有聽過那一集,但狄信‧湯瑪士應該相差不遠了。

5.08.2008

邏輯謬誤(三)

四、混淆視聽
詞句有多重意思,或意義含糊,小心混淆使用。

例子一:
潮人來自潮州。
那醫生很潮。
因此,那醫生來自潮州。
(註:此潮不同彼潮)

例子二:
愛人是無私的表現。
陳先生愛女人無數。
因此,陳先生是無私的人。
(註:此愛不同彼愛)

例子三:
愛國是高尚的情操。
老曾先生和憤青都很愛國。
因此,老曾先生和憤青擁有高尚的情操。
(註:「愛國」一詞意義含糊)


參考資料:
D.Q. McInerny,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5.07.2008

邏輯謬誤(二)

二、肯定後項
A -> B
B
因此,A

例子一:
母親是女人。
因此,女人都是母親。

例子二:
憤青愛攻擊與他們意見相左的人。
因此,愛攻擊人的都是憤青。

例子三:
吃飽飯沒事幹的人會上街示威搞事。
因此,上街示威的人都是吃飽飯沒事幹的!


三、不周延中項
A-C
B-C
因此,A-B

例子一:
母親是女人。
陳太是女人。
因此,陳太是母親。

例子二:
校內的憤青都是中國留學生。
我的室友是中國留學生。
因此,我的室友是憤青!

例子三:
港女都擁有LV。
A小姐擁有LV。
因此,A小姐是港女!


參考資料:
D.Q. McInerny,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5.05.2008

邏輯謬誤(一)

鑑於近日遇見太多不合邏輯的推論,我決定把這本邏輯入門的第五部份整理,嘗試以簡單的例子說明邏輯謬誤的基本形態,提醒自己思考時切勿犯下這些錯誤。

一、否定前項
A -> B
-A
因此, -B

例子一:
哺乳類是動物。
貓是哺乳類。
因此,貓是動物。
魚不是哺乳類。
因此,魚不是動物。

例子二:
要是你用功讀書,測驗一定拿滿分。
小明沒有用功讀書。
因此,小明測驗一定拿不到滿分。

例子三:
支持奧運,就是愛國。
因此,不支持奧運,就是賣國。

參考資料:
D.Q. McInerny,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