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2008

成熟(二)

從理性的成熟說到情感的成熟。先舉一個例子。

小學生寫紀念冊,大抵是第一次面對離愁別緒,仍未體驗甚麼叫「再見」。不懂得真正的「不捨得」,但就是有一點點感覺,知道以後不能天天相見,卻又虛無縹緲。所以,寫出來的話,都會是一些「前程錦繡」之類的東西,當然是父母教的,連意思是甚麼也未必明白。但那感覺,對小朋友來說,很真實。寫在紀念冊上的,並不虛假。

十年後,經歷過中學和大學同學的分別,或者親人的離去,回看小學生寫的紀念冊,自然會覺得很稚嫩。小朋友,懂甚麼離愁別緒?連用字也是抄回來的。你如果對小朋友說:「寫甚麼紀念冊?你甚麼都不懂。」他會瞪大雙眼看著你。因為他不懂。

小朋友寫在紀念冊上的情感,雖不「成熟」,卻是真真實實。

新晉小提琴家黃蒙拉於一篇訪問中,說自己最想盡快成熟,因為他自覺未能表達偉大作品裡的情感。一篇悼念大提琴大師羅斯卓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的文章裡記述,他對樂手說:「這首樂曲(布拉姆斯的第一號 E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你的生命還未流足夠的眼淚去演繹。」年輕音樂家想盡辦法要自己成熟,去表達扣人心弦的情感,但真正的情感卻不能模仿。

廿歲的小伙子,沒有失去過愛人,是不會懂得像八十歲的大師般演繹的。

所以,廿歲的,不要強求八十,就說你可以說的東西。

八十歲的,也不要求廿歲的說八十的,因為那是你才有資格說的。

布拉姆斯:兩首大提琴奏鳴曲
羅斯卓波維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 塞爾金 (Rudolf Serkin)

這錄音的第二號我不太喜歡,但第一號不可不聽。兩位年邁的大師,把第一樂章的暗湧推到極致,結尾大提琴的那一個高音,每次聽都心裡一酸...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Never mind maturity: it is much better to be young!

匿名 提到...

Ever read Robert Herrick?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