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08

時日終結



5/19/2008 8pm
Green Room, War Memorial Veterans Building, San Francisco
Elliot Carter Con Leggerezza Pensosa (1990)
Laurie San Martin Objets Trouves (2008)
Olivier Messiaen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1941)
Left Coast Chamber Ensemble
(Anna Presler, violin / Tanya Tomkins, cello / Jerome Simas, clarinet / Eric Zivian, piano)

某些音樂需要聽眾全神貫注聆聽和思考,在現場感受這種音樂所給予的震撼和感動,家中的音響如何完備也不能複製。梅湘 (Olivier Messiaen) 的《時日終結四重奏》屬於此類,即使演出者未必像錄音裡的頂尖好手般完美,他們讓我和梅湘終於連上了,真正認識這首傳世巨作的意義。

先來看作品的背景: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梅湘被囚集中營,認識了一位小提琴手、一位大提琴手和一位單簧管手,加上自己彈奏鋼琴,以此特別組合寫下《時日終結四重奏》。靈感來自《啟示錄》第十章: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大力的天使從天降下,披著雲彩,頭上有虹,臉面像日頭,兩腳像火柱。他手裡拿著小書卷,是展開的。他右腳踏海,左腳踏地,大聲呼喊,好像獅子吼叫。呼喊完了,就有七雷發聲。七雷發聲之後,我正要寫出來,就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七雷所說的,你要封上,不可寫出來。」我所看見的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舉起右手來,指著那創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遠遠的,起誓說:「不再有時日了。」但在第七位天使吹號發聲的時候,神的奧秘就成全了,正如神所傳給他僕人眾先知的佳音。
可見樂曲描寫末日裡天使宣佈時日不再存在的一刻,而不是泛指「末日」。末日總給人一種恐怖的不安,但梅湘的看法包含了永恆的希望。因此把樂曲譯作《末日四重奏》是不確切的意譯,建議譯作《時日終結四重奏》。

如果參考了樂曲寫作的背景,想當然地說樂曲表達了梅湘對二次大戰的恐懼,那是極不恰當的分析。綜觀全曲,梅湘都沒有明確表現恐懼,反之,他對「永恆」的應許有著極大的盼望:現今發生的事情都不會長久,萬物都會廢去,但耶穌的關愛卻永遠長存。第一樂章描寫和諧寧謐的天堂,第二和七樂章描述天使的大能,第三樂章是雀鳥的生命力戰勝了時間的空虛,惟有第六樂章是形容「憤怒」,但那只是宣告了永恆的耶穌(第五和第八樂章)以關愛和崇敬來臨。

就是這種毫無雜念、非常單純地對永恆的盼望,使這首樂曲揮發出既不是怨念悲觀恐懼又不是樂觀天真,而是在黑暗時代裡一種詭異的安寧和慰藉。第八樂章的小提琴獨奏,是耶穌坦然的愛,甘心降世為人為罪人而死,我的感覺是像捲起來回到母親的肚子裡,一切都不用想,供應從不缺乏。很獨特、很詭異、很奧秘的梅湘。我想像如果天使來臨的時候,天堂的音樂真是像第二樂章那樣,我怕一時三刻我會接受不了!

介紹兩個好錄音,但有機會一定要現場感受:
1. Yvonne Loriod, Christoph Poppen, Manuel Fischer-Dieskau, Wolfgang Meyer (EMI)
2. Myung-Whun Chung, Gil Shaham, Jian Wang (王健), Paul Meyer (DG)


2 則留言:

奧斯汀 提到...

這首作品很有趣,第一樂章都在各自各的演奏,好像與其他樂手無關的

笑聽 提到...

第一樂章描寫雀鳥,雀鳥唱歌也是各自各的,加起來聽也很有趣